1. 团队介绍
本团队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依托陕西省、教育部、中国轻工联合会及西安市重点实验室,属于陕西省陶瓷材料绿色制造与新型功能化应用创新团队和重点教学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功能薄膜与涂层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及纳米能源与光电催化材料。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
2. 团队负责人介绍
黄剑锋,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董事长。williamhill官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三秦人才”,中国陶瓷行业“有突出贡献的陶瓷科技工作者”,“陕西省陶瓷材料绿色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陕西省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教育部、陕西省等多部委科技奖励和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纳米能源与光电催化材料、功能涂层、先进陶瓷及功能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出版《硅酸盐材料装饰与装饰技术》、《溶胶-凝胶原理及技术》、《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湿式摩擦学性能》等专著4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Small,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Carbon,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无机材料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共计30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00余篇,高被引论文6篇,论文它引3200余次,单篇论文他引3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0余件,十余项专利技术获得了工程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中国轻工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特等和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3. 团队成员
曹丽云,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陕西省电源学会能源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硅酸盐学会理事,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无机材料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国内外多种权威期刊审稿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教育部、陕西省等多部委科技奖励和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电池电极材料、纳米光电催化环境材料、高温抗氧化涂层材料。出版专著4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共计200余篇,其中一区SCI收录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计100余件,已授权80余件。主持科研项目9项,参与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2项)、主持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获得中国轻工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殷立雄,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光催化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和纳米电池能源材料,在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Materials Letters,Ceramics International,Powder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40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厅局级奖3项,出版专著《钐系功能材料的制备、复合及性能》1部。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中国“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和陕西省研究生成创新成果展一等奖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及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省工业攻关、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承担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理事;williamhill官网“学术骨干培育计划”入选者,现任williamhill官网员工总会办公室主任。
费杰,男,1981年10月生,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处副处长,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陕西省硅酸盐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碳基复合材料、摩擦材料和陶瓷材料等方向,部分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实现了转化。作为负责人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陕西省科技新星项目,中国博士后一等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工业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Applied Surface Science,Tribology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研究成果先后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发明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以及西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指导员工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先后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
吴建鹏,教授,研究方向:功能陶瓷及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残余应力测试及应用。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2瓶,EI收录5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军工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1984年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
欧阳海波,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纳米材料与技术系主任。研究方向:陶瓷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Carbon,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Materials & Design,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技术转让3项;研究成果分别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陕西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一等奖2项。主持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陕西省工业化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
李翠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材料化学系主任,williamhill官网学术骨干培育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碳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近三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CorrosionScienc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咸阳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孔新刚,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材料化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光催化材料、太阳能电池、功能纳米复合材料、无机纳米合成。迄今为止已在Chemistry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Scientific Reports,Dalton Transactions,CrystEngComm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0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陕西省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陕西省科学计划项目。
王程,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材料及固体表面润湿性研究。2012年5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获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Fuel,Energy & Fuels,Applied Surface Science,Applied Clay Science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5项。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省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陕西省博士后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等,参与并完成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卢靖,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无机敏感材料及传感器的开发应用;生物酶-功能薄膜反应器的构建及其在降解环境毒素中的应用。近年来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科研专项2项,williamhill官网博士启动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厅基金等;完成横向科研项目2项,校级项目3项。在Materlas & Design,Dyes and Pigments,Sensors and Actuators,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获授权18项。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williamhill官网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材料化学系教师,主讲《界面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
李嘉胤,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电源协会储能分会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中国硅酸盐学陶瓷分会陶瓷技术创新人才。主要从事新型纳米能源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应用研究。近年来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国外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文章共3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作为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陕西省科技新星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带领员工参加全国老员工“挑战杯”创新竞赛,获得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
冯永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富勒烯碳纳米材料、纳米光电催化材料的应用研究。2010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15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材料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6年9月以“青年拔尖”人才加入威廉希尔材料化学系,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日本高知大学水热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hemical Communication,Nanoscal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撰写《Comprehensive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II)》英文专著一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及专项项目,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开放课题,教育部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williamhill官网科研启动项目等,同时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研究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
冯亮亮,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williamhill官网“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日本高知大学水热化学实验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有影响力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单篇论文他引率最高达85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荣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williamhill官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1)新型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太阳能转换和环境净化方面的应用;(2)电催化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功效。
赵亚娟,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williamhill官网“高水平博士人才”。201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威廉希尔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Smal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专利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williamhill官网科研启动基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主要研究方向:(1)铁电薄膜材料与非易失存储器件、基于氧化物界面的氧化物电子学(2)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传感方面的应用。
介燕妮,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纳米功能薄膜材料、新型光电功能材料。迄今为止已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3项,已授权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省教育厅基金、williamhill官网博士启动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201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威廉希尔,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化学系访问学习。现为纳米材料与科学技术系教师。
4. 承担主要项目及获奖情况
主要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及项目编号 |
1 |
陶瓷砖新型干法短流程工艺关键技术的研究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F09B02-2) |
2 |
高性能纸基摩擦材料制备及摩擦磨损性能调控关键技术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B0308303-02) |
3 |
陶瓷材料绿色制造与新型功能化应用科技创新团队 |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13KCT-06) |
4 |
W18O49纳米材料表面结构与化学性质调控及其对光催化性能的协调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2152) |
5 |
碳/碳复合材料硅酸钇晶须增韧莫来石涂层的制备、性能及抗氧化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2146) |
6 |
钒酸铵@碳复合结构的构建、电化学性能及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2165) |
7 |
AlPO4抗氧化涂层的水热电泳电弧放电沉积新技术、性能和失效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2134) |
8 |
ZnO纳米棒/碳布多尺度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摩擦磨损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2166) |
9 |
碳布/树脂复合材料TiO2过渡界面层可控构筑及摩擦学行为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2176) |
10 |
基于Sm(OH)3/ZnO复合材料的钙钛矿太阳电池电子传输层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2178) |
11 |
碳布增强树脂基摩擦材料湿式摩擦学性能与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2196) |
12 |
高比表面SiC/C多孔陶瓷的多尺度设计及协同效应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2160) |
13 |
异质界面可控的SrTiO3/TiO2纳米复合材料拓扑合成及生成机制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02163) |
14 |
碳/碳复合材料热梯度水热碳化沉积机理及结构调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2177) |
15 |
富勒烯固态自旋体系的构筑及性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603243) |
16 |
高效金属态VS2产氢电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01107) |
17 |
高疏水性磁性高硅沸石的制备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4170) |
18 |
四方相BiFeO3薄膜的外延生长及其铁电性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02195) |
19 |
WS2@C/rGO复合结构的限域调控及对其赝电容储钠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02198) |
序号 |
获奖名称 |
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1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长寿命耐高温氧化/烧蚀涂层防护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 |
二等奖 |
2016 |
2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及应用技术 |
二等奖 |
2008 |
3 |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
高强度大规格陶瓷薄板的关键制造及其表面功能化装饰技术 |
一等奖 |
2020 |
4 |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 |
高性能纤维-晶须-陶瓷粉体协同增强树脂基材料关键制备技术 |
二等奖 |
2019 |
5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多尺度摩擦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及应用 |
一等奖 |
2019 |
6 |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
定向晶化瓷质砖多尺度协同绿色制造及表面光功能化改性技术 |
二等奖 |
2019 |
7 |
陕西省教学成果奖 |
改革模式,创新机制-材料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2019 |
8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微纳结构陶瓷粉体的湿化学合成及其功能化应用 |
一等奖 |
2017 |
9 |
陕西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奖 |
强化多元协调培养,提升材料类研究生创新能力 |
一等奖 |
2017 |
10 |
陕西省技术发明奖 |
锂离子电池湿化学合成研究及应用 |
二等奖 |
2016 |
11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高温陶瓷纳米粉体及涂层的低温绿色制备关键技术 |
一等奖 |
2015 |
12 |
陕西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奖 |
以重点创新团队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2015 |
13 |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 |
高温抗氧化抗烧蚀涂层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一等奖 |
2014 |
14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陶瓷薄板工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
一等奖 |
2014 |
15 |
陕西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奖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特等奖 |
2013 |
16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
SmS、Sm2O3功能薄膜及粉体的制备新技术研究 |
二等奖 |
2010 |
17 |
陕西省技术发明奖 |
高温长寿命抗氧化涂层理论及应用研究 |
一等奖 |
2009 |
18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 |
大规格瓷质板材生产线成套工程技术和装备开发和产业化 |
一等奖 |
2008 |
5. 发表学术论文及授权专利情况
代表性论文
[1] Guo P, Cao L, Wang R, et al. In Situ Construction of “Anchor-Like”Structures in FeNCN for Long Cyclic Life in Sodium-Ion Batteries[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2000208. (IF = 15.621)
[2]Yao, K., Xu, Z., Ma, M., et al., Densified Metallic MoS2/Graphene Enabling Fast Potassium-Ion Storage with Superior Gravimetric and Volumetric Capacities[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2001484. (IF = 15.621)
[3] Yang D, Cao L, Feng L, et al. Formation of Hierarchical Ni3S2 Nanohorn Arrays Driven by In-situ Generation of VS4 Nanocrystals for Boosting Alkaline Water Splitting[J].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9, 257: 117911. (IF = 14.229)
[4] Yang L, Huang J, Shi L, et al. Sb Doped SnO2-decorated Porous g-C3N4 nanosheet Heterostructure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J].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8, 221: 670-680. (IF = 14.229, ESI高被引论文)
[5] Yang L, Huang J, Shi L, et al.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 over Sb Doped SnO2 Photocatalyst Sensitized by Eosin Y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J]. Nano Energy, 2017, 36: 331-340. (IF = 15.548)
[6] Yang L, Huang J, Shi L, et al. A Surface Modification Resultant Thermally Oxidized Porous g-C3N4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J].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7, 204: 335-345. (IF = 14.229, ESI高被引论文)
[7] Cheng Y, Huang J, Qi H, et al. Adjusting the Chemical Bonding of SnO2@ CNT Composite for Enhanced Conversion Reaction Kinetics[J]. Small, 2017, 13(31): 1700656. (IF = 10.856)
[8] Li W, Huang J, Feng L, et al. Facile in situ Synthesis of Crystalline VOOH-coated VS2 Microflowers with Superior Sodium Storag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7, 5(38): 20217-20227.(IF = 10.733)
[9] Qi H, Cao L, Li J, et al. High Pseudocapacitance in FeOOH/rGO Composites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for High Rate Anode in Li-ion Battery[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51): 35253-35263. (IF = 8.456)
[10] Cheng Y, Huang J, Li J,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Core-Shell Structured Sn/SnO2/C Ternary Anode System with the Improved Sodium Storag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6, 324: 447-454. (IF = 7.467)
代表性专利
[1] 黄剑锋,李文斌,曹丽云等,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及方法,美国专利号:US10493420B2 (国际专利)
[2] 黄剑锋,王鑫,曹丽云等,一种多孔空心壳WO3/WS2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美国专利号:US10183863B2(国际专利)
[3] 曹丽云,李颖华,黄剑锋等,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0810231995.7(已实际应用)
[4] 黄剑锋,杨强,曹丽云等,溶胶凝胶-超声化学法制备纳米莫来石粉体的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0910218828.3 (已实际应用)
[5] 黄剑锋,曹杉杉,曹丽云等,一种采用微波-超声制备薄片状NH4V3O8微晶的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1310422188.4(已技术转让)
[6] 黄剑锋,张博烨,汪庆刚等,一种多功能轻质泡沫陶瓷板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1310488663.8(已技术转让)
[7] 黄剑锋,李文斌,杨朝等,一种稀土改性纸基摩擦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1310476291.7(已技术转让)
[8] 黄剑锋,郝巍,曹丽云等,一种制备碳/碳复合材料MoSi2-ZrSiO4-SiC梯度复合外涂层的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1310006192.2(已技术转让)
[9] 黄剑锋,夏昌奎,曹丽云等,一种低温金属光泽装饰釉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0910021988.9(已技术转让)
[10] 黄剑锋,李颖华,曹丽云等,一种利用陶瓷厂废泥制备莫来石骨料的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0910023182.3(已技术转让)
6. 员工竞赛获奖情况
部分竞赛获奖
序号 |
竞赛名称 |
参赛项目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1 |
第五届“建行杯”中国“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零”顿摩擦“芯”-传动系统的增稳专家 |
铜奖 |
2019 |
2 |
第十二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新型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
特等奖 |
2019 |
3 |
第六届中国杭州老员工创业大赛 |
“零”顿摩擦“芯” |
四百强 |
2019 |
4 |
2018年“光威杯”中国老员工高性能复合材料科技创新竞赛 |
高性能碳纤维增强树脂基摩擦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
二等奖 |
2018 |
5 |
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水热感应加热技术原位构筑自支撑三维纳米多孔电极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二等奖 |
2017 |
6 |
第三届“建行杯”中国“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 |
高性能SnS2电池负极材料制备项目 |
金奖 |
2017 |
7 |
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水热感应加热技术对生物碳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 |
二等奖 |
2015 |
8 |
2014年“创青春”全国老员工创业大赛第九届“挑战杯”老员工创业计划竞赛 |
湖北鸿安新型摩擦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银奖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