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正文

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团队

2020年05月08日 16:12  点击:[]

1.团队介绍:

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硅酸盐文物研究与保护、陶瓷绿色制造、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开发。目前团队有教授2名,副教授6名,讲师7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2.团队负责人介绍:

朱建锋,男,1973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威廉希尔经理,“材料学”方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陶瓷材料绿色制备、新型储能与环境净化用功能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5年来,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被SCI检索1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转化应用25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陕西省自然基金、陕西省重大科技统筹、广东省重点产学研开发、中石油等企业重点产业化等项目1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7)、二等奖4项(2017、2015、2013、2011),指导的员工荣获“互联网+”银奖等国家级奖励7项。

3.团队成员:

王芬,女,1959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国家科研基地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客座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者。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及重点项目,主持完成了三项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科技进步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三大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独著和主编专著两部。获得国家旅游新产品开发金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5项,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项。研究方向: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纳米粉体、陶瓷色釉料及古陶瓷科学等。

王莹,女,1973年生,博士,讲师。2004年8获得williamhill官网硕士学位,2004年9月-2005年9月日本高知大学理学院附属水热化学研究所进修学习。2012年获威廉希尔在职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2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项;获得2017年轻工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咸阳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1项、咸阳市第四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研究方向:功能粉体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陶瓷色釉料及陶瓷机械。

秦毅,男,198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为材料物理系主任。讲授《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等专业基础课。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厅一般工业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服务地方专项项目1项,williamhill官网科研启动基金1项、长庆油田等企业横向课题8项,累积到位科研经费300余万元。近年来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Applied Physics Letter》,《CrystEngComm》,《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3项。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科技奖一等奖1项,咸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指导“互联网+”、“挑战杯”等老员工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多项,并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级金、银、铜奖5项。目前为“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团队”成员,主要从事光/热电功能陶瓷薄膜、微纳结构及器件;可溶解材料;纳米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1)热电材料的研发设计;(2)光子晶体结构生色材料;(3)MAX相类石墨材料的改性与电化学性能;(4)可降解合金材料的设计开发;(4)PLD、CVD的纳米结构制备。

武文玲,女,回族,1989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获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学士学位,随后免试保送至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博连读,于2016年6月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人才专项等项目。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权威杂志发表SCI学术论文22篇,包括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New J. Chem、RSC Adv、Synthetic Metals等。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咸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研究方向:导电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纳米功能复合材料、新型二维MXenes基结构材料的构筑及储能应用、金属文物的电化学腐蚀防护。

武清,女,1987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6月进入威廉希尔工作,现为材料化学系教师,主讲《材料试验设计方法》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williamhill官网自然科学基金、航天技术研究院技术开发、高性能纤维预研等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校企联合等项目。在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Composite Structures、Applied Surface Science、Materials & Design、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15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任Composites Part A、Composites Part B、Polymer等期刊审稿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类二等奖(第6完成人)、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7完成人)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7完成人)。指导员工获第三届、第五届“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陕西省银奖及第十一届“挑战杯”陕西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陕西省二等奖。研究方向:高性能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仿生材料、纤维类文物保护材料。

赵婷,女,1985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12月获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在韩国鲜文大学、日本长岗技术科学大学进行交流学习。现为威廉希尔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讲师,讲授《材料科学基础》、《陶瓷工艺学》等专业基础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教育厅基金1项,williamhill官网科研启动基金1项,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项目1项,长庆油田等企业横向课题3项,累积到位科研经费150余万元。近年来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Ceramic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研究成果荣获陕西省高校科技奖一等奖1项。指导“互联网+”、“挑战杯”等老员工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多项,并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5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牙科玻璃陶瓷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强韧化研究、新型纳米(纳米粉体、纳米薄膜、低维纳米材料等)复合光催化材料、墓葬壁画的保护研究。

郭江,男,1988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12月获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8年9月进入威廉希尔工作,材料物理系教师,主讲《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等课程。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williamhill官网科研启动基金1项;曾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美国德克萨斯州有害物质研究中心等多个项目。在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RSC Advances,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数篇文章入选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以及期刊封面。现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磁阻传感器,电磁波吸收以及丝绸棉麻文物保护等方向的研究。

王甜,女,1988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3月获得法国图卢兹应用科学学院(INSA-Toulouse)博士学位,博士培养单位为法国科学院-材料结构研究所(CEMES-CNRS),曾在欧洲同步辐射中心、美国Getty博物馆、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交流学习。现为威廉希尔-材料物理专业讲师,讲授《工厂设计概论》、《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陶瓷装饰技术》等课程。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williamhill官网启动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Ceramics International, Analytica Chimica Acta,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smetr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发表英文书籍章节1篇。研究方向:古陶瓷的近纳米尺度分析、古陶瓷的复仿制、陶瓷文物的劣化机理研究与保护技术开发、古陶瓷数据库构建与优化。

王雷,男,1982年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4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1月进入威廉希尔工作,现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教师,主讲《晶体学基础》、《无机合成原理及技术》等课程。毕业迄今为止在Nanoscale、composite part B、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terials Letters等材料学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30多篇,高被引论文2篇,封面文章1篇,H因子26。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石墨烯及Ti2C3多元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及其在电磁屏蔽领域的应用、壁画固化防护。

张佩,男,1984年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4年9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威廉希尔,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威廉希尔讲师,讲授《陶瓷工艺学》、《玻璃工厂设计概论》等专业基础课。迄今为止已在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Materials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申请专利5项,获授权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williamhill官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厅科研项目1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陕西省科技统筹项目1项。目前为“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团队”成员,主要从事各类微晶玻璃材料及二维层状能源材料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1)高性能二硅酸锂玻璃牙科修复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高性能LTPS平板玻璃;(3)平板玻璃强韧化;(4)古代文物类玻璃,琉璃器具病害防治、保护修复,古代工艺探索及现代复仿制;(5)Mxenes二维材料的制备与器件化。

方媛,女,1988年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0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5年7月进入威廉希尔,现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师,讲授《材料科学基础》、《特种陶瓷》等课程。近年来在Wear、Materials & Desig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及专著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项、williamhill官网科研启动基金1项;同时承担各类企业横向项目,累计金额200余万元。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咸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研究方向:MAX相陶瓷材料的改性及摩擦学性能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壁画文物的劣化机理研究及保护技术开发。

方园,女,1986年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6年9月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9月进入威廉希尔,现为纳米材料与技术系教师,讲授《薄膜材料与技术》、《纳米复合材料》等课程。主持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项、williamhill官网博士科研启动金1项和企业联合横向项目2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180余万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咸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近年来在包括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pplied Energy、Journal of Power Source、Applied Surface Science、Electrochimica Acta、CrystEngComm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氧还原催化剂的改性研究、低温液体燃料电池的设计与开发、金属类文物的腐蚀破坏机理分析及保护技术研究。

施佩,施佩,女,1990年生,博士,讲师。2019年12月获williamhill官网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现为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团队成员,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讲师。近年来,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Ceramics International、硅酸盐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5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陶瓷色釉料的制备与研究、古陶瓷的科学研究与保护、结构色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张彪,张彪,男,1990年生,工学博士,讲师。2019年毕业于williamhill官网,获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赴日本东北大学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1年。现为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团队成员,材料化学系教师。近年来,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Ceramics International、无机材料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现主要研究方向为:(1)古玻璃表面化学及耐侵蚀研究;(2)文物保护用环境屏蔽涂层的开发研究;(3)MXenes及其衍生物的储能与环境响应特性研究。

4.研究方向:

(1)硅酸盐文物研究与保护(古陶瓷断源断代、文物基础研究、硅酸盐文物保护新材料、文物科技传承与创新)

(2)陶瓷绿色制造(尾矿等劣质原料高质化利用、陶瓷节能减排制备技术、环境友好陶瓷产品研发)

(3)结构复合材料(陶瓷基耐磨复合材料、树脂基高强复合材料、玻璃陶瓷材料)

(4)功能复合材料(热电材料、新能源材料、油气田用功能复合材料)

5.承担主要项目及获奖情况:

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项目10余项,校企共同研发项目20余项。团队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5项,咸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指导“互联网+”、“挑战杯”等老员工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多项,并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级金、银、铜奖等10余项。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及项目编号

1

中国古代名瓷釉的呈色机理研究及光谱数据库建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232008

2

耀州窑五代天青瓷的特质分析与类比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2201

3

MXenes无氟碱腐蚀剥离合成及其低维衍生物的原位构筑机理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2200

4

古陶瓷釉层乳光色变与自乳浊现象分析与应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672056

5

金属氧化物负载MXenes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2158

6

原位自生Al2O3及多元固溶同步改性钛铝碳材料及其协同效应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2145

7

原位自生硬韧双相强韧化Al2O3/TiAl复合材料及其协同效应机理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1096

8

纳米层状/颗粒Tin+1AlCn/Al2O3复合材料的原位反应合成及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51142009

9

TiN/Al2O3导电复合材料原位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0802057

10

Ruddlesd-Popper结构钛酸锶薄膜的横向热电效应及其与各向异性输运性质的关联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502165

11

上浆剂与碳纤维和树脂间竞争反应及其对界面结构与粘结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603169

12

晶种诱导二硅酸锂玻璃的多尺度可控析晶及其协同增韧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702193

13

M位元素固溶MAX相的高温氧化行为及润滑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705300

14

微囊型C@NiCo2O4@PANI多级孔结构的一体化构筑及电化学储能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803113

15

多尺度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结构调制及其强韧化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902192

16

新型高压压敏电阻材料及其产业化的研究

教育部重点项目,210218

17

废弃矿脉源资化陶瓷坯釉技术研发与应用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012KTDZ02-01-03

18

铁矿渣的提纯及在陶瓷坯釉料中的应用研究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特色产业创新链项目,2017TSCXL-GY-08-05

19

钾长石制取硅灰石微晶玻璃开发研究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S2015TDGY0011

20

挤出法一次烧大规格薄板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

广东省重点产业化合作项目,2012B090400006

21

Tin+1AlCn/Al2O3纳米材料的原位反应合成研究

陕西省自然基金,2010JM6014

22

新型高压压敏电阻材料及其产业化的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08JC19

23

新型高能浪涌电阻材料的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11JK0810

24

高性能巨介电常数磁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11JK0823

25

掺杂强化Al2O3/Ti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咸阳市科技项目,XK06010-11

26

高能浪涌电阻器的研究

温州市科技项目,H20100087

27

可溶管材定制加工

中石油长庆油田,17-GJ-JG-012

28

高强度可溶材料研发

中石油长庆油田,16GJ-KF-002

29

套管球座配套可溶球及棒材试制

中石油长庆油田,15GJ-FW-011

30

致密油藏水平井复合桥塞配套用可溶球优化研究

中石油长庆油田,14GJ-FW-013

31

裸眼大排量水力喷射工具配套可溶球加工

中石油长庆油田,14GJ-JG-002

32

4 1/2″有限级套管滑套配套可溶球加工

中石油长庆油田,14GJ-JG-003

33

裸眼封隔器分段压裂配套可溶球加工

中石油长庆油田,14GJ-JG-004

34

水溶解复合金属球的研制

中石油长庆油田,13GJ-KF-05

35

套管滑套可溶堵塞器及可溶球加工

中石油长庆油田,13GJ-JG-038

 
 

序号

获奖名称

项目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1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

纳米复相陶瓷的绿色制备及其协同改性关键技术

一等奖

2018.02

2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

原位热压自生双相颗粒协同强韧化TiAl基复合材料

二等奖

2011.03

3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原位反应合成Ti-Al-C基复合材料及其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

二等奖

2018.05

4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无机功能复合材料的低温合成及改性关键技术

二等奖

2015.02

5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复相强韧化陶瓷/TiAl基系列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2012.02

6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原位反应合成Ti-Al-C基复合材料及其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

一等奖

2017.04

7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无机复合材料的绿色制备及低温改性关键技术

一等奖

2014.02

8

咸阳市科学技术奖

钛铝碳基复合材料的功能化改性关键技术

二等奖

2017.05

9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

“铝”水青山,“油”然而生

银奖

2017.09

10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

瑞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铜奖

2016.10

11

第二届“建行杯”中国“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

瑞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金奖

2016.09

12

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高强可溶解铝合金的开发及其在油气压裂领域的应用

二等奖

2015.11

13

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油气开采高强可溶解铝合金材料及其井下工具的开发

三等奖

2017.11

6.发表学术论文及授权专利情况:

团队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被SCI、EI检索1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其中45项专利技术已转让并成功应用,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

[1] Zhu J F, Jiang H, Wang F, et al. Synthesis,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r2AlC/Al2O3, in situ composites by reactive hot pressing[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14, 34(16): 4137-4144.

[2] Zhu J F, Tang Y, Yang C H, Wang F, et al. Composites of TiO2nanoparticles deposited on Ti3C2MXene nanosheets with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16, 163 (5): A785-A791.

[3] Lu X, Zhu J F, Wang L. Synthesis of MoO3/Ti3C2Txcomposite with enhanced capacitive performance for supercapacitors[J]. Rsc Advances, 2016, 6(100): 98506-98513

[4] Zhu J F, Ye L, He L.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 situ synthesized Ti2AlC/ Al2O3composites[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 2012, 547(23): 6-11.

[5] Zhu J F, Yang W, Wang F.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Cr)Al/Al2O3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reactive hot pressing from Ti, Al and Cr2O3[J]. Journal of Alloys & Compounds, 2013, 567(15):15-20.

[6] Zhu J F, Jiang H, Wang F, et al. Synthesis,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r2AlC/Al2O3in situ composites by reactive hot pressing[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14, 34(16): 4137-4144.

[7]Zhu J F,Liu Q,Wang J J,Wang F,Yang H B,Wang L. Effects of Fe2O3doping on microstructur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ZnO-based linear resistance ceramics[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Elcectronics, 2016, 27(6): 5729-5734.

[8] Wang F, Zhang X, Lin Y, et al. Structural Coloration Pigments based on Carbon Modified ZnS@SiO2Nanospheres with Low-Angle Dependence, High Color Saturation, and Enhanced Stability[J].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6, 8: 5009-5016.

[9] Wang F, Yang C H, et al. TiO2nanoparticle modified organ-like Ti3C2MXene nanocomposite encapsulating hemoglobin for a mediator free biosensor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s[J].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5, 74: 1022-1028.

[10] Wang F, Zhang X, Lin Y, et al.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ructurally colored pigments based on carbon-modified ZnS nanospher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2016, 4: 3321-3327.

[11] Wang F, Zhang X, Zhang L, et al. Rapid fabrication of angle-independent structurally colored films with a superhydrophobic property[J].Dyes and Pigments, 2016,130:202-208.

[12] Wang F, Wang X,Zhu J F, et al. Lightweight NiFe2O4with controllable 3D network structure and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bing properties[J].Scientific Reports,2016, 6: 37892.

[13] Wu Q, Zhao R Y, Ma Q S, et al.Effects of degree of 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carbon fibers and surface sizing on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epoxy composites [J].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163: 34-40.

[14] Wu Q, Li M, Gu Y Z, et al.Nano-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interphase region in carbon fiber composite [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2014, 56: 143-149.

[15] Zhao T, Qin Y, Wang B, et al.Improved dens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ressureless-sintered lithium disilicate glass-ceramic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4,620: 399-406.

[16] Zhao T, Qin Y, Zhang P, et al. High-performance, reaction sintered lithium disilicate glass-ceramics[J]. Ceramics International,2014, 40: 12449-12457.

[17] Qin Y,Zhao T, Zhang H H, et al. Large transverse thermoelectric voltage effect in incline-oriented SrTi1-xNbxO3films with cubic structure[J]. Applied Physics Letter, 2013, 102 (25) : 253901-253904.

[18] Qin Y,Zhao T, Wang B, et al. Development of transverse thermoelectric voltage effect in artificial SrTiO3/SrTi1-xNbxO3epitaxial multilayer filmswith incline-oriented sublayers[J]. CrystEngComm, 16 (24): 5345-5351.

[18] Fang Y, Fan H Z, Song J J, et al. Surface engineering design of Al2O3/Mo self-lubricating structural ceramics-Part II: Continuous lubrication effects of a three-dimensional lubricating layer at temperatures from 25 to 800oC[J]. Wear, 2016, s 360–361: 97-103.

[19]Fang Y, Zhang Y S, Fan H Z, et al. Surface composition-lubrication design of Al2O3/Mo laminated composites-Part I: Influence of laser surface texturing on the tribological behavior at 25 and 800 °C[J]. Wear, 2015, 334-335: 23-34.

[20]Fang Y, Yang XD, Wang L, et al.An alkaline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with a polymer fiber membrane and MnO2-catalyzed cathode[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3, 90: 421-425.

[21]Fang Y, Yang XD, Wang L, et al.Microspheres assembled by KMn8O16nanorods and their catalytic oxygen reduction activity in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4, 267: 33-38.

[22]WuW L, LiY F, ZhaoG H, et al.Aldehyde-poly(ethylene glycol) modified graphene oxide/conducting polymers composite as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4, 2:18058-18069.

[23]WuW L, PanD, LiY F, et al.Facile fabrication of polyaniline nanotubes using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 based on the hydrogen bonding: a mechanistic study and application in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5, 152:126-134.

[24]朱建锋、呼丹、罗灿、赵旭、胡凡凡、任泽、王子璇、曹冬弛,一种制氢铝合金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410757586.6。

[25]朱建锋、苟永妮、赵倩楠、杨波、张佩、王芬、杨海波,一种高强可溶解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410819770.9。

[26]朱建锋、汤祎、杨晨辉、王芬、肖丹;王子婧;王鑫,一种二氧化钛/二维层状碳化钛复合材料的低温制备法,专利号:ZL201410816407.1。

[27]朱建锋、杨海波、周勇、王芬、林营、马晓伟、齐国权,一种Ti3AlC2/Al2O3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910219286.1

[28]朱建锋、杨文文、王芬、周勇、杨海波、林营、齐国权,一种Al2O3/T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专利号:ZL201110225972.7。

[29]王芬、许红娅、解宇星、朱建锋,一种双相强化TiAl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810232423.0。

[30]朱建锋、王芬、高积强、杨海波,一种TiAl/Ti2AlN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610041889.3。

[31]王芬、朱建锋、罗宏杰、范志康,自生纳米Al2O3/TiAl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专利号:ZL200510096088.2。

[32]朱建锋、王芬、罗宏杰、杨海波、陈平,一种Ti2AlC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610104816.4。

[33]朱建锋、王芬、高积强,Al2O3/TiAl复合材料合成方法,专利号:ZL200510096090.X。

近3年专利情况:

上一条: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 下一条:信息与能源材料团队